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推動氫能產業向“新”向“質”轉變,使之真正開始成為生產力。今年,氫能首次作為前沿新興產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發展新型儲能”也是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針對新型儲能這一新興產業,如何打通從技術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日前,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第一站率先來到廣州,探訪了廣東云韜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韜氫能”)、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了解廣州發展新型儲能成效,以及未來將如何進一步推動新型儲能產業發展。
聚焦氫能降本,國產化替代是關鍵
云韜氫能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成立于2022年,專注于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動機系統、電堆和雙極板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工程服務,通過中游集成環節打通氫能和燃料電池全產業鏈條,卻已是省內氫能源企業的佼佼者,是廣州白云區氫能產業的“鏈主”。在其公司生產車間,狹長的走廊一側,透明玻璃窗內是燃料電池系統組裝生產線。據介紹,該產線能實現全過程控制,日產出8-10臺(套),年產出2500臺(套)燃料電池系統。
云韜氫能燃料電池電堆及發動機系統等研發和產業化生產基地已建成投產
據了解,這家氫能科技公司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的八大核心零部件中已經有六個實現了完全國產化,在產品耐久性、穩定性上實現關鍵突破的同時,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一臺采用了氫燃料電池和鋰電池混合技術路線的重型自卸車,續航里程已經“輕松”達到了350公里至400公里之間。
氫能相比鋰能,能量密度要大。氫能車充氣幾分鐘就能跑上幾個小時,電動車則要遜色不少,動輒幾個小時的充電時間常讓一些車主犯難。清潔低碳、加注快速、續航里程高,氫能車是“長跑選手”,尤其適合中長距離或重載運輸,在道路、軌道、海運和航運等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但氫能優缺點同樣明顯——其“制、儲、輸、用”都有大量的技術環節需要攻克,也意味著需要付出比純電動車更大的成本。據相關報道,目前各地的加氫價格大多在50元-70元/公斤,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了解,廣東出臺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逐步降低用氫成本。云韜氫能總裁楊強表示,降低用氫成本的核心在于國產化的替代,以及近地化的生產制造和規模化的使用。“目前,對標柴油車來說,氫氣的成本基本在30到32元,在未來我們希望整合多方資源,將氫氣價格降到28、26元,這一點只有通過‘車-站-景’聯動才能實現。”
近年來,隨著國家及地方加大對氫能領域前沿技術研發的創新力度,國產化氫能燃料電池獲得了長足進步。通過聯合產業鏈上下游2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業和科研院所,廣州組建全國首個氫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合體,在聯合開發中共擔風險、共享收益,推動產業鏈共同降本增效,加速推進氫能和燃料電池的規模化應用。同年,該創新聯合體正式發布首臺(套)“穗材穗用”氫燃料電池系統“領航一號”與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兩款產品的各項關鍵技術先進性以及氫耗經濟性、產品性價比等方面已達到同類型產品國際前列。“最終的產品一定是要物美價廉的。相比傳統的高端商務車,我們的氫燃料商務車將更具性價比。而創新聯合體最大的作用,是加快氫燃料技術的市場化推進。”云韜氫能總裁楊強說到。
130千瓦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領航一號”
作為廣州市三大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主力區之一,近年來白云區正加速搶跑發展氫能產業:2023年,落戶白云的廣州海珀特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全球首款正向開發的千公里續航氣態氫能重卡海珀特H49;今年3月21日,廣州市白云區首座加氫站也正式宣布投入運營;今年內還將爭取推動10個加氫站落地建設,推動6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投放運營……
聯合體企業經過近一年半的努力,現已完成六大核心零部件廣州造的130千瓦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領航一號”的驗證,并經過整車加強系數20倍30萬公里的路試驗證。組建氫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聯合體開展共同研發,開創了國產化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開發的新模式,且其研發的系統各項指標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聯合體企業計劃2024年推出260千瓦全新升級系統,真正做到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地共建打造新型儲能國家級創新平臺
全力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調研團隨后來到了正在建設中的新型儲能國家級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是國家重要戰略力量,是制造業重要戰略布局,每個領域全國僅布局一家。
去年12月,南方電網牽頭注冊成立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并由其作為國家新型儲能制造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儲能中心”)創建實體,以國家地方共建模式推動新型儲能國家創新中心落戶廣州,成為新型儲能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這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也是廣東競跑新型儲能新賽道,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的底氣之一。
“儲能中心相當于‘武林盟主’,要推動多方協作解決行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電化學儲能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鐘國彬說,當前,儲能中心正在圍繞大容量、高安全、長壽命、高效率的規模化儲能技術和裝備,聚焦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超導儲能、熱儲能、氫儲能等五大領域以及全過程安全、能量精準管控、創新智慧調控等三個規模化支撐技術,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成果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
“廣東是全國儲能電池產業配套最全的地區,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應用市場,能夠迅速形成產業集聚。”鐘國彬說。
目前,儲能中心已牽頭組建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覆蓋新型儲能領域超85%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建立了由10位院士專家組成的技術專家委員會,將圍繞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超導儲能、熱儲能、氫儲能等新型儲能五大領域,實現儲能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的開發、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完整構建新型儲能領域創新價值鏈,拉動全省新型儲能產業超2000億元營收貢獻。
在創新中心的帶動下,一批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紛紛落地廣州。同時,當地還出臺專項政策,在大項目建設、標準制定、應用場景推廣、招商引資等方面予以支持。
“我們在國內光伏低壓開關器件、儲能低壓開關器件的市場占有率高,但再繼續往上走,必須要依靠國家級平臺來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上海良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思龍說,希望在儲能中心加強與其他單位合作,推動儲能斷路器的技術開發和標準制定。
“儲能中心正在打造國家級新型儲能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基地,廣東電網支持配建 220千瓦變電站,未來將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新型儲能企業、創業團隊提供‘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軟硬件研發條件,成為引領產業技術裝備迭代升級的實證平臺。”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書杰說。
這是全國唯一的儲能系統測試及實景驗證平臺,具備在電網統一調度下實現鋰電、鈉電、固態、超容、液流、水系等儲能系統掛網運行驗證、系統轉換效率比對、安全性驗證、商業模式探索等功能,同時還將形成應用大數據庫,持續賦能產業發展。
多方協作破解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難題,也讓廣東打造新型儲能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底氣更足。
去年3月,廣東出臺《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到2027年達到1萬億元。
一系列舉措密集推出: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在儲能產品、儲能電站規劃、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等方面出臺14項支持政策,廣州、深圳等12個地級以上市出臺配套文件,全省形成“1+N+N”政策體系;廣州、深圳分別成立規模100億元、200億元的新型儲能產業基金,形成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的合力;發布30個新型儲能重大應用場景機會項目清單,覆蓋鋰離子、鈉離子、固態電池和飛輪儲能等技術路線……
今年,廣東全省儲能在建、已簽約待建的重點項目共計146個,總投資額約2787億元,備案項目同比增長逾5倍。
大風已起,未來已來。
——信息來自:廣州創新